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研究部
饮食文化应用研究部

    饮食文化应用研究部

高级研究员、研究员熊继全、林佳洋、张君杭、高玉军、颜利群、周运钢、王黎红、邵思燕、陈庆。

饮食文化

饮食是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人们经过不断的总结已形成了中华美食的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皖流派。

基本解释

1、吃喝。

《书·酒诰》:尔乃饮食醉饱。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焦生见亡妻》:满身及手足多棘刺,血污狼藉,不饮食,不知亲疎。史记·孝武本纪》:因巫为主人,关饮食。所欲者言行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聂松巖﹞言其乡有与狐友者,每宾朋宴集,招之同坐。饮食笑语,无异于人,惟闻声而不睹其形耳。

2、指饮品和食品。

《诗·小雅·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郑玄笺:苾苾芬芬有馨香矣,女之以孝敬享祀也,神乃歆尝女之饮食。苏轼《和王巩六首并次韵》之一:况子三年囚,苦雾变饮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他自从听了那朋友这句话之后,连人家送他的饮食也不敢入口,恐怕人家害他。巴金《三一》:他吞了这些话,好像吞下好的饮食。

八大菜系

前言

鲁菜川菜苏菜浙菜徽菜粤菜闽菜湘菜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 川、 粤、闽、 苏、 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中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中原菜是八大菜系的根源。

鲁菜

鲁菜的起源可追溯到商朝末年,太公望(别名姜太公,姜子牙)所创制的代表性菜品太公望红焖鸡,齐桓公时期的代表菜卤煮鸡杂,新莽时期的鸡丝汤等发祥地于今日照市,鲁菜前身是由药膳(食疗养生)为起源。

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后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主要的代表菜肴苏造肉苏造肘子菊花鸡汤,菊花烩鸡丝等。

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瓢鱼麻粉肘子等。

川菜

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侃膳斋棒棒鸡廖记棒棒鸡廖排骨

粤菜

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蛇羹盐焗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冬瓜盅等。

闽菜

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苏菜

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浙菜

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

湘菜

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著名菜肴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徽菜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时的著名菜肴了。其烹调方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

饮食区分

人类饮食分自然饮食与调制饮食两大阶段:

1.自然饮食阶段(特点:生食

(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茹其毛,饮其血。” ——礼记·礼运

2.调制饮食阶段 (标志:熟食法产生)

烧烤地坑锅陶锅稀饭干饭

炊饮器具:鼎、鬲、、甑等等。

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殷人好酒是有名的,出土的觚爵等酒器之多,可以说明当时饮酒之盛。不过古代一般所谓酒都是以黍为糜(煮烂的黍),加上曲糵niè)(酒母)酿成的,不是烧酒,烧酒是后起的。

各国特色

法国

法国是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废墟上逐渐建立起来的国家。在此以前它是古罗马省,称为外高卢。当时就有一些雅典和罗马的有名厨师来到这里,奠定了法国菜的基础。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盛行的烩牛他核、煎嫩牛排及各种少司的制作方法等传到了法国,使法国菜更加丰富起来。由于历代法国国王崇尚美食,使得当时的法国名厨辈出,奠定了法式菜在西餐中的重要地位。但当今法餐却趋于保守,发展较为缓慢。

意大利

意大利地处南欧的亚平宁半岛,优越的地理条件使意大利的受精和食品加工业都很发达,其以面条,奶酪,色拉米肉肠著称于世。 公元前2世纪后期,古罗马宫廷的膳房已形成庞大的队伍,并有很细的分工。厨师总管的身份与贵族大臣相同,烹调方法日益完善,并发明了数十种少目的制作方法。时至今日,意大利菜仍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饮食

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就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遍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文化与历史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

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粮,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五大特点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

●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是不可胜言。

健康文化

健康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在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

广义的健康文化包括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成果,泛指从古至今一切涉及健康的文化概念。而狭义的健康文化,主要指通过面对疾病、寿命等健康问题上所取得的广泛的经验和共识,以及含有这些经验共识内容的多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

健康文化,不仅仅是指健康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健康理念,是将健康视为一种特殊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健康文化这个名词中所指的健康是一种大健康的概念,不但涵盖了健康知识,还涵盖了健康心态、健康习惯、健康行为、健康环境等诸多元素。

健康文化传播

健康文化传播,不仅仅是传播健康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传播健康理念,是将健康视为一种特殊文化来进行传播。健康文化传播也是有别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健康文化传播立足于人性的精神需求,立足于人类文化传承的高度。

健康文化传播的基本着眼点,是改造并优化公众的健康观念。健康文化传播强调培育健康的理念,并积极将健康的理念导入公众的意识之中,强调从思维方式的层面唤起公众对健康的重视,从而影响其行为方式,达到改善公众健康的目的,并将这种健康素质提升的成果以文化形式固化并延续。

健康文化传播涉及多种形式,相应地,健康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有很多,而媒体则是众多载体中最为直接和最具影响力的。通过媒体来实现健康文化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网络、杂志、报纸以及移动媒介等都是健康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健康文化传播的价值也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上一篇:茶道文化应用研究部     下一篇:酒文化应用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