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业研究部
儒释道文化应用研究部

儒释道文化应用研究部

高级研究员、研究员刘云鹤、王勇、王小军、隋晓芳、顾桂英、张芝菀、曲琳、李明明、刘全威、莫永颜、谭媛元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1、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

儒家——入世的哲学,

道家——隐世的哲学,

佛家——出世的哲学

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

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

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

儒家——治世,

道家——治身,

佛家——治心

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

3、从文化主旨方面来讲:

儒家——进取文化,

道家——规律文化,

佛家——奉献文化

儒家学说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

佛教以“牺牲”为教义,“牺牲”就是奉献。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家讲布施,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都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4、从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讲:

儒家——粮店,

道家——药店,

佛家——百货店

儒家思想,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去投身自己的事业。儒家精神,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

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一剂良药,为社会疗伤。人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以道家的广阔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实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烦心事,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暂时放下尘世的事务,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逍遥境界。

佛家则是不论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货店不是必须的,有粮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货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会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个人的选择。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从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史上最全:儒释道三家文化的比较

5、从身心修养来说:

儒家——正心,

道家——静心,

佛家——明心

儒家讲“正心”。 《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

道家讲“静心”。 《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 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 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

 

佛家讲“明心”。 “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

6、从气度的修养来说:

儒家——养正气,

道家——养大气,

佛家——化怨气

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养大气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

7、从提升的方式上来讲:

儒家——敬,

道家——静,

佛家——净

儒家讲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 道家讲静是清静无为,人要有清静感,只有在内心清静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 佛家讲净,是指人心内的清净没有污浊,欲望和烦恼。心净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烦恼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脱,获得了自在。

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谨慎而为!谓之儒!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澜,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静花止水,谓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执念以来世,清心薄欲修来生!这应该算佛,不痴不嗔!无欲无求!烦是自扰!遵循万物,道法自然!

8、从研究的方向来讲:

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儒家思想中,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把个体视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占据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爱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自生而能长生,告诫人们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和掠夺,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将作茧自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引起自绝于天地的严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开除出"地球村"。

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

9、从智慧的角度来讲:

儒家——德性的智慧,

道家——空灵的智慧,

佛家——解脱的智慧

儒家强调礼乐教化,内圣外王;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转识成智。

10、从人生观方面来讲:

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同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种“忧道不忧贫”、忧天下而不忧个人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启迪、昭示着后人,激励着后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大众分忧。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

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1、从世界观方面来讲:

儒家——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讲:

儒家——仁义礼智信,

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13、从价值观角度来讲:

儒家——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

14、从游戏的角度来讲:

儒家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

道教讲的是“游戏技巧”,

佛家则是讲的游戏中融通的大智慧。

 

儒释道三家文化的七大区别

打开百度 App,看更多美图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

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

化。

道家文化——遵循规律的文化

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

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无私奉献的文化

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儒家对于做人标准要求很高,共九点。仁是仁爱,是儒家

思想的核心。义原指"",即行为适合于""。礼是孔子

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是孔子的认识论和

伦理学的基本范畴。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

致的态度。恕是指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是指与人

交往中的老实忠厚。孝是对父母的尊重。悌是对兄长的敬

爱。

道家文化——领悟道法,淡泊名利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

源,天地万物都有道而生,同时道也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

普遍法则。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领悟了,才能更好的顺应自然。

另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是利用了转化

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争也是争。

佛家文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家文化中,因果轮回观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报,干坏

事便要尝坏果。所以佛家倡导信徒慈悲为怀,多积善果。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论语·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这句话就是对儒家人生观的最佳阐释,人三

十当立,该当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道家的顺其自然观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与自然和谐相

处。这绝非简单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规律就需要多思

考观察和学习,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佛家文化中有业报观,讲求对世间万物都报以同等的慈悲,

无私奉献,超凡脱俗。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儒家文化重视人才,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孔子创办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也是为了给有思想有才华的人提供知识基

础,让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重视自然界

规律

道家顺其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仰仗着自

然界自身所拥有的一套平衡系统,所以要重视自然界的各

种规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

佛家文化偏向于唯心主义,相由心生,所以佛教强调心灵

的纯净,只要心灵纯净,那么所看到的世界也就变得纯净。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不断提升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创造物质财富额精神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实现自身

价值的过程,儒家倡导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为了更

好的实现自身价值做服务的。道家文化——以自身的完善促进社会的和谐

道家在治国思想上的无为而治是一个较为理想化的治国方

式,所以这就对人民的素质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注重自身

的完善,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他人献爱心、做好事是主张慈悲为怀的佛家最提倡的,

在献爱心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和灵魂都会得到升华,获

得真正的快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儒家文化是三家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种文化,追求知识,

培养道德,积极向上等等,都让我们入世,让我们更好

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道家的很多思想都是偏理想化的生活,超脱凡尘俗世,不

计较得失,顺其自然,淡泊名利,这些都是能让心灵沉静

的思想。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佛家文化具有超逸的处事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可

以说是有了超脱凡世的思想。佛家又倡导入凡世做好事,

帮助他人。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会饿

儒家文化适合当做自己主要遵循的信念,他贴近生活,只

要努力和坚持就能够达到。按照儒家思想去行动后,你能

有效感受到思想给自己带来的提升和帮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没滋味

道家文化适合取里面一些观念遵循,要完全掌握道家文化

十分困难,顺其自然对于改善自己的心态有很大的好处,

能有效增添生活中的幸福指数。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

佛家文化想要完全学习也很困难,可以学习其中的精神,

不惧于奉献,乐得奉献,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甜蜜。

 


 




上一篇:周易文化应用研究部     下一篇:酒文化应用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