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礼仪文化

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事尚礼则事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规范常被视作人生之本,立业之基。从现代管理学中延伸出来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礼仪规范,也正在成为众多企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礼仪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修课,在公共关系、对外交往、商务活动、职场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完善的礼仪文化成为企业职业化、规范化管理和国际化程度的标志。

礼仪文化建设对企业形象和企业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礼仪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侧面反应出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素质。通过礼仪建设可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礼仪也是企业形象资产最好的容器。员工通过公司立身处世,公司通过员工服务社会,每一个企业的员工在职场上的各种表现与行为都是该企业形象的缩影,社会往往透过员工行为对企业进行评价。因此,建设并不断完善礼仪文化,使公司员工懂得在现代商务活动中的基本礼仪,不仅能反映该员工自身的素质,而且折射出该员工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和经营管理境界。加强礼仪文化建设力度,可以内修企业素质,外树企业形象,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是企业兴衰荣辱的大计。

健全的礼仪文化建设是适应现代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2000年以后,信息时代概念的引入代表着一种快节奏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许多传播技术和沟通手段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距离上的面对面到远程通过电话,网络进行会务;节奏上的低频率到高频率,快节奏。人际沟通的方式和频率的变化给人类社交礼仪方面所涉及的领域进行了新的界定。因此,完善的礼仪文化建设才能保证员工在新时代新领域的人际交往中的人和境界。完善礼仪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进行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差距逐渐增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相对落后的今天,社会风气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的,社会风气的好坏往往影响着企业项目的成败。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定混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礼仪文化建设是以德治国,端正社会风气的软制度和潜规则。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分子,应该融入社会,对风气净化和礼仪建设具有表率义务。大型国有企业更是如此,走在礼仪文化建设的前列,为建设和推动良好的社会风气做出自己的贡献。

礼仪文化建设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无论是国有企业、私有企业,无论是涉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随着服务领域的逐渐扩大,业务过程中所需要的交往也逐步增多,对于涉外企业而言更是频繁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礼仪关乎人格,更关乎国格,无论国门内外,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的管理水平,还必须了解如何与人相处的法则和规范。这就要求企业自身的礼仪文化建设达到一定的高度。礼仪的学习能够帮助企业顺利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能够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交往,树立自身形象的同时映射企业形象。同时,礼仪文化建设能够给员工职场和事业成功提供软化剂和推进器。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一位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学习礼仪、讲究礼仪,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而且也有助于维护自身乃至所在单位的良好形象。对于企业而言,要想成为一流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企业风范、一流的员工素质与之相匹配,这就要求必须有以之相配套的企业礼仪文化建设。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礼仪活动受环境的制约,根据适用范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几大分支。礼仪文化与企业文化中其他文化系统相比,礼仪具有自身独具的特征。表现在规范性、限定性、可操作性、传承性、变动性。人们定要重视礼仪文化

针对性强、卓有实效的文化建设理念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除日常的大众礼仪外,不同的企业所属产业不同,对礼仪的要求侧重亦有所不同。因此,北绘礼仪文化建设是建立在针对客户行业性质、企业特点、服务对象、产品特征客观分析基础上,能够满足企业不同层面、不同岗位需求的具有企业特性的,适应企业发展的礼仪文化体系。

礼仪文化多重功能的把握和实现

礼仪之所以为社会各界普遍重视,是因为它具有多重重要功能。其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第二、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第三、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第四、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们在礼仪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实践对礼仪文化功能的多重把握,从不同角度实现礼仪对人精神精神层面、行为表现和谈吐举止的规范,外树形象、内修涵养,实现企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的树立。

中西文化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中国礼仪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正所谓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祀先师、先王、圣贤;乡饮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包括五祀、高禖之祀、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基本资料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 ,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4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中国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准法津的作用。中国礼仪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餐桌上的礼仪,待客之道,拜访致礼等。现推广八礼四仪

起源

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 ,履 行礼仪即是向鬼 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 ,也是鬼 仰的一种特 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礼仪之争

1718世纪基督教传教士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礼仪问题上发生的争论。争论的双方主要是受葡萄牙控制的耶稣会与受西班牙控制的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会士。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中将基督教教义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相结合,允许中国教徒祀孔祭祖,而多明邦会和方济各会传教士则认为祀孔祭祖是拜偶像。双方为此曾提请罗马教廷裁决,同时仍各行其是,教廷裁决曾几经反复,主旨是禁止中国教徒祀孔祭祖,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逐出反对中国礼仪的传教士,最后下令禁止传教。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了当时关于中国礼仪的禁令。

发展史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声教播于海外。相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七十子后学,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自然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的发展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应当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可见,从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来考察,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一种必然要求和必然的反映。这一点,也可以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礼仪规范的形成和变迁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从考古资料来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的说法。实际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现在,要研究探讨古代主要适用于贵族的礼制,三礼仍然是最重要的书。虽然对它们的思想倾向评价不同,它们的论述中有不少只是出于后世儒家的理想,但它们在文化史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影响的。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灾害祈禳、学校科举、军队征战、行政区域划分、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的概念。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是万世一贯的,而只能与时俱变,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优秀文化的因子,往往历久弥新,长久地存活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伯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他们始终伴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几乎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存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每每要回到那个时代去寻找智慧。对于孔子诸家倡导的礼乐文化,人们也应该作如是观。

近代以来,由于国势衰微,列强入侵,国人激于时变,把落后挨打归咎于传统文化,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尽然。试想,一个知书达理的书生挨了强盗的打,人们可以责怪他没有拳勇,但却不可以责怪他不该知书达理。如果书生从此丢掉书本,只练武功,变成了没有文化的强人,那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类社会终将进入一个人人讲信修睦、彼此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因此,人们既要习武强身,又要弘扬既有的文化,礼乐文化终究会有它新的用武之地。

中国的礼仪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比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韩国、日本保存颇多,并继续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令人汗颜的是,在人们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是非常惊人。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语和举止的人已经日渐稀少。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剧地西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等正日益成为中国年轻人的重大节日。作为民族文化表征的礼仪、节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经被国民抛弃,它的消亡也就不会太远了。炎黄子孙、有识之士,当知忧虑。

中国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原本可以成为旅游经济的强项,可是,许多行业成员连"对不起、谢谢、没关系、您请"十个字的礼貌用语都说不好,遑论其它。尽管眼下宾馆、酒店等越造越华丽,而服务质量却始终是旅游业发展的软肋,令人长叹。此外,近年出境旅游的国人与日俱增,但举止粗俗,缺乏礼仪教养者不乏其人,海外舆论的批评时见报导,使人们这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民族形象大受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年,政府将"明礼诚信"作为二十字"公民道德"的重要内容,如何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是宝贵的思想资源,正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的竞争,将会越来越多地在文化领域中展开。文化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古往今来,真正灭绝于种族屠杀的民族并不多,而灭亡于固有文化消失的民族却是不胜枚举。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发生过文化中断的文明。在未来的世纪中,中华文明能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能否在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强势的本位文化,这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礼乐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能否将它的精华发扬光大,对于本位文化的兴衰至关重要。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