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融合,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中国”的重要内容。一个民族是否强盛的重要标志就是民族文化的底蕴深厚与否,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学习路上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时代的要求
国家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曾经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阶段,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国内外重大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前中国发展的主要任务。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社会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同时,当代社会的传统文化和政治、经济相互融合,和科技发展联系紧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一贯继承、弘扬、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一个人有自己的基因,一个家族有自己家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有本民族的基因。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21世纪的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进步一日千里,各种思潮汹涌澎湃,各种学说潮起潮落。此时此刻,人们更需要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习近平认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因此,习近平站在21世纪的时代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高屋建瓴,气贯长虹,深刻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与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新的判断、新的概括和新的定义,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提倡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样,就把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下子打通了、联通了、畅通了,将它们贯通在一起、联结在一起、融合在一起,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世代传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
习近平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清楚的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时代是多么重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多么的重要。
传承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选择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中也变得越来越醇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尚书》《论语》《道德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到文学、史学、经学等,从“盘古开天地”到“神农尝百草”,从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都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等文明古国中,有的衰弱了,有的落后了,有的断代了,有的消亡了,唯有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着创造着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一直延续着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现在全世界的华人华侨,都充分认同中华文化这一“民族文化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古人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命脉”。这种“精神命脉”的传承与延续,在民族危机到来时,就可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就能够“杀身成仁”,“视死如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14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女战士等众多英雄群体,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有了这种“精神命脉”的发扬光大,中国改革开放后,就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大踏步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习近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中华文化确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贯通古今,既承载历史、承接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服务现实、指导现实、开拓未来。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历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延续、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主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人。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共创美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