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专家姜忠军
姜忠军,1964年生,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县人,现长住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自15岁受到家庭影响,跟随外祖父,舅舅学习风水,毕业后到凤城市造纸厂工作,35岁下岗开始从事殡葬行业。经过学习易经,拜凤凰山三官庙石小川道长为师学习道教,之后拜刘清石为师学习易经风水。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殡葬观念、殡葬礼仪、殡葬规范和殡葬习俗的总称。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永恒的追求、对孝道的遵循和对先人的报恩心理。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就死亡的称谓来说就有很多种,一般称“仙去”、“老了”、“作古”、“逝世”等;帝王的死称“驾崩”,诸侯王的死称“薨”,和尚死了叫“圆寂”,道士死了叫“登仙”或“羽化”。单从死亡的称谓就反映出我国殡葬文化的丰富性。从葬式上来分,就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等、尤以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的悬棺葬最为奇特。从祭祀习俗上来说,也是丰富多彩,有清明踏青上坟扫墓、寒食禁火、元宵节送灯等许多传统的习俗。殡葬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殡葬活动由最初的简单的遗体掩埋发展到现在的遗体处理、葬仪葬式丰富多彩、甚至包括了临终关怀的内容,这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某些方面来说,殡葬活动已成为安慰人们心理,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而殡葬消费也成为了以心理消费为主的行为。殡葬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归宿感,很多人不管在什么地方生活,去世后都想安葬在故乡,有叶落归根的情节,而子女也以先祖的墓穴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通过丧葬活动也是对未尽人子之责的一种弥补,以获得心理的安慰。
姜忠军老师现为中华高级周易风水师,辽宁省周易研究会会员,凤城市殡仪馆理事,殡葬礼仪主持人,家平礼仪服务中心副主任,香港乾坤国学院本溪市分院秘书长。2019年受邀出席南京·中华周易国学名家高端论坛,获得“中华周易堪舆风水师”认证,2020年受邀出席南京·中华周易国学高峰论坛任大会主席团副秘书长。
2021年8月入编《国学文化传承最具推动力人物》,同年出席杭州·中华周易国学高峰论坛暨首届网络周易国学高峰论坛任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为大会的组织宣传工作和弘扬传承国学文化做出了较大贡献,获得“国学文化传承最具推动力人物”荣誉。
2023年8月,姜忠军老师应邀出席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国学高端论坛”大会并担任主席团常务主席,获得“中华易学行业十大影响力人物”等荣誉。
2024年3月,姜忠军老师应邀出席云南昆明“世界中国学文化高端论坛”大会,并担任主席团副主席,为弘扬中国学文化和大会的组织宣传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获得“世界中国学文化传播百强人物”和“世界中国学文化十大影响力人物”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