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生活

易学与生活

易学属于在天人相应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研究万事万物运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学问。

春秋以来,中国学术总于易学一体,由伏羲氏画卦到老子出关后之时,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而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所以自孔子赞易起,中国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从易学发展史上看,先秦易学发展到老孔时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书,易以卜筮之书独存,然易学至此盛极而衰。三支易学的这一总趋势,到先秦以下乃由隐而显:透过淮南子,道家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门易的趋势明朗化;透过占断灾异之学,术数易的趋势明朗化   。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它起始于筮占但高于筮占。《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系统、最厚重的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文文化的基础。易学分为道家易与儒家易、筮术易,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三易在先秦有专门的经师。

易学的主要奠基人为伏羲舜帝周文王、老子与孔子

易学

《易经》讲。而对于道讲得最早、最系统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辩证法思想萌芽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先生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易经》号称绝学。魏晋时道家的王弼老庄解易,《易经》今传本就是王弼本。“王弼正崛起于汉代道家易以及重义理的古文经学派的流脉中。”易学分为道家易与儒家易、筮术易。

易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成易理易学象数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几大类。

易理易学又称义理

易学,是专门讲述易经本经哲学义理的易学,象数易学宗旨在于运用,数理易学是研究易经中的科学思想与数学思想。纳音易学则结合了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的思想。董鸿渐是当代纳音易学创始人、奠基人,几十年来寒暑不易孜孜以求纳音易学之奥秘,代表著作有《中华纳音易典》、《中华纳音预测学》(香港中国哲学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象数易学则在易学中一花五叶,从民间社会到儒佛道三家各有所踪,在此不再一一罗列。象数易学在当代以林忠军的学术派、张其成的经世致用派、邵伟华和许先潮的玄学预测派为代表。易理易学与哲理易学则以著名哲学家成中英和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为代表。

象数派发展为科学易,易理派发展为人文易。

其实,易学家们各执一端,有违《易经》本旨,有违易宗。《童子问易》认为易学的易宗是:乾坤一元,阴阳相倚,终始兴替;三才印心,德道同形,数理比翼。

原理

《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性阴,易性阳,离合,离合,非常离,非常合。合则有简有易,离则无易有简。故谓,有无易之简,无无简之易。无为之简易,有为之道经。经之易之子,观简势道固德,生华于易。易执简,易合简,非常执,非常合。道之法,经之本,源于易。德呼吁易也。

说明了易学以简为基础,可以生出很多道的理论与经的方法论。德的优劣也是根据易的变化而定。

易学最新研究成果《童子问易》认为:大易生成原理,八卦有“八索(用男三索、女三索,乾索坤,坤索乾来画卦)”和“二进制衍卦”;六十四卦有“八进制重卦(分阳四宫和阴四宫画卦)”和“二进制衍卦”。

定义

朱伯昆先生在四卷本《易学哲学史》的前言中说:“《周易》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典籍,其流传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人们视为重要的典籍,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尊奉为神圣的经典,其影响之深远,在世界历史上是少见的。《周易》最初是占筮用的一部迷信的书,可是后来随着对它的解释,演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从汉朝开始,由于儒家经学的确立和发展,《周易》被儒家吸收列为儒家五经之首,人们对它的研究,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易学。”唐明邦先生也是以叙述的方式对“易学”进行定义的:“《周易》问世后,最早见于《左传》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近三千年来,研究《周易》者代不乏人,为阐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学着作,不下三千种,形成独立发展的易学史。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一书所作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概述

易学分类

易理易学

团正易学

象数易学

数理易学

纳音易学

文化名词

研究《周易》的学问,探求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学术。有关易的早期经典有:《连山》、《归藏》、《乾坤》、《周易》等。因《连山》、《归藏》等古易已佚,故以研究《周易》为对象。《周易》是一部通过卦爻象数占筮的模型或形式,模拟、预测宇宙万物起源、结构、变化规律的典籍,包含较深刻的理论思想,具有很大的抽象性、灵活性与适用性,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故被成为占筮之学、天人之学、自然哲学。易学不仅研究《周易》卦爻、象数、占筮等形式,而且研究《周易》蕴藏的深刻义理及思维方式;不仅研究《周易》本身的内容,而且研究“易”在中华文化文明史上的巨大作用,研究“易”在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门类学科中的影响、渗透和运用。历代对《易》的解说、研究和阐发,构成“易学”。

易学源远流长。上古时人们为了了解宇宙自然,采用龟卜、占筮等方法想鬼神卜问,在因无知而求有知的过程中不断向卜筮输入有知因素,经漫长岁月的积累,《连山》、《归藏》、《周易》分别在夏、商、周三代集结成书(成书时间有另说),为易学形成奠定基础。战国时期一些系统阐释《周易》经文的文字陆续被收集起来,汇成《易传》,逐步成为一门学问,标志易学诞生,气候两千多年来,研究不绝。经历古易、汉易、魏晋易、唐易、宋易、清易、现代易等不同阶段。出现具有个人风格的易说,如严遵易、京氏易、王弼易、程颐易、朱熹易、船山易。形成不同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历代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及科学家依据《周易》经传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建立自己的学派体系和学科体系,故又有儒家易、道家易、医家易、术家易之分。由此,易学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易学的范围和包含量也不断扩大,“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易者又援以为易,故易说至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从而形成一门具有东方独特思维方式、集中国几千年文明智慧于一体、以探索天道人理变易规律为目的的系统学术。

易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作用。各代、各派易学是所处历史环境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与时代特征,是华夏文化及其理论思维的体现。

易理易学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它起始于占卜但高于占卜,易经中记录了很多上古的古代历史事件,因此易经本于实践。

易理: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可分为:

变易: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简易:执简驭繁,多样性中求统一。不易: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的规律。

象数易学

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64卦。


 

 

 

 

 


上一篇:曲辛梓谈《梅花易数》     下一篇:让居家风生水起—郑云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