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易元文化
《易经》的沿革与“三易”
《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可见《易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一般称之为“三易”。
神农时代《连山易》、黄帝时代《归藏易》、以及《周易》。
《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进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自伏羲时代之后,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人类族群的扩大、原始农业的兴起,伏羲八卦已渐渐难以完全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所以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人们根据认识和实践活动对八卦进行了改造和换代,到神农时代形成了以艮卦为首的《连山易》。其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是用对客观世界的实体论、摸看论来定义万物发展的自然法则,对以人为本的社会人类行为作了系统的规则并论证论述。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起点。
《连山》,后亦称《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据传为天皇氏所创。远古有三易,《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易,二曰归藏易,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其中连山易和归藏易,两千年来历代典籍鲜有记载,学术界无不认为其已失传,几成定论。此二易也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谜。历来学界以为,连山易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
郑玄在《易赞》中说:“《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其是以艮卦开始,如山之连绵,故名连山。《连山》与《归藏》、《周易》并称为"三易",《连山》属先天易。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据传《连山》是盘古开天地后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创。东汉学者桓谭在《新论正经》中说:“《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秦朝精简本)。《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
《连山》是以四季六气为旺衰指引,以六甲值符为吉凶判辨之坐标,以三元九运为时空转换。不同于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的客观论来指导概念论的辩证方法。其先天八卦图,以艮(山)为首,主要讲阴阳卦的对峙。
《连山易》古多只称《连山》,其名初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连山”义为山出内气,山连山。
郑玄《周礼注》:“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
《易赞》、《易论》:“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
贾公彦疏:“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者,此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故名易为连山。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连山似山出内气,连天地也。”
后世也有人以为《连山》不是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顾炎武《日知录·三易》)顾炎武之说没有过硬依据。
《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郑玄于《周礼注》称:“名曰连山,似山出内气也”。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相传连山至汉初时已失佚,桓谭《新论》云:“山(连山)藏于兰台”。北宋邵雍认为:“连山蓍用九十七策,以八为揲,正卦一0一六,互卦一0一六,变卦三二五0一二,以数断不以辞断。其吉凶一定不可易”。又一说《连山》即《数术略》之《夏龟》。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收有《连山》一卷。
农业的兴起使得食物越来越丰富,从而带动了人口的激增、人地矛盾的凸显、人际矛盾的扩大、以及阶级矛盾的形成,各种矛盾的交织、冲突、碰撞使得原始社会的矛盾开始加剧,社会开始动荡、战争开始出现、阶级压迫逐渐扩大,到黄帝时代各个部落之间矛盾不息、冲突不断、纷争不已、战争不止,极大地损耗了各部落的人力、物力,使得各自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被打断,给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就在这种背景下,轩辕黄帝先后整合了北方各部落,击败炎帝统一了黄河流域,并趁势和北上的蚩尤联盟展开大战,最终击败以蚩尤为首的南方部族联盟,整合并建立起了华夏民族。而在这一过程中,黄帝及其文武大臣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战争的威胁和人族的发展,在之前先天八卦、连山易的基础上,逐渐总结归纳出了由坤卦开始的《归藏易》。归藏由坤卦开始,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之后不断完善,至商代时彻底完成,所以又称归藏为《商易》。
《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意思是说《连山》、《归藏》(现已出土发现)、《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相传天皇氏作《归藏易》,另有传轩辕氏所作,有四千三百言。宋代家铉翁称:“归藏之书作于轩辕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并称为“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八卦与干支时间以及方位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同属一个系统。远古早已有之的时空、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连山》、《归藏》是我国远古时代的文化典籍,有说《连山》与《归藏》不是失传了,而是被改了名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或其它名称。也有说《连山》与《归藏》于汉代后下落不明或被儒道吸收作经或亡佚。此二易成为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顾炎武《日知录‧三易》:“连山,归藏非易也。而云易者,后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
到商代末期,周文王根据当时的社现实和需要在原有的两易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后天八卦,也称文王八卦,并以之为基卦创作出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其后天八卦的创立的基本依据是:阴阳的对立互存、混元而成太极,四季的变换不止、交替轮回,五行的相生相克,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荣枯变迁。在文王八卦中,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离、坤、兑、乾、坎、艮,并以乾为父、坤为母、震为长男、巽为长女、坎为中男、离为中女、艮为少男、兑为少女,在二十四节气中则以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文王后天八卦的完善使给当时周的部族的发展和后来的武王伐纣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指导。及至周公时期,进一步丰富了爻辞,完成了以乾卦为首的《周易》。此后周易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纲领,周人事事皆要卜筮。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易”是中华民族远古时代文明的结晶、智慧的集合,但令人遗憾的是《连山易》和《归藏易》都已经亡佚,成为了中华文化领域里的千古之谜,唯有《周易》流传至今。
诸如南怀瑾这样的专家认为,堪舆、医药等方面有关易的运用,这与连山易、归藏易是分不开的。
几千年来,易经一直被人们誉为“群经之首”,这是因为易经包罗了宇宙万物产生、变化的的根本规律,其原理被无数的智者所证实并广泛得到应用,甚至所有的哲学思想,在易经里面都能找到踪迹,然而人们却无法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全面地证明。
易经有如此的魅力,那么易经是如何产生的呢?因年代的久远,再加上远古的人们缺乏文字,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准确考证,但通过有限的资料,以及一些远古的传说,我们大致理清了易经产生的脉络。孔子所写的《易传》告诉我们,远古人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取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
易经并非天外之物,它是人们效法天地而来,用一种简单易懂的符号来揭示自然的一些法则,从而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因此,易经是非常健康的思想,其本源并不神秘,而是极其简单,所以称之为“易”。小雅甚至认为,八卦虽然是伏羲所作,但却并非他所创。这是由以往诸如有巢氏、燧人氏等长期观察所总结传承而来,伏羲将这些思想进行分析,用通俗易懂的八卦符号,使许多人们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从而得以传播。
至孔子的时代,为了教学和传播其思想学说,孔子和其众多弟子、再传弟子等广泛收集各地易理学说加以归纳,并以本派学问、学术和思想为骨肉,杂糅多家之要旨,遂编成《易传》一书,分为:《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又称“十翼”,成为儒家重要典籍。
《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认为宇宙自然界存在相反属性事物,相反事物的推摩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六十四卦即反映了这种规律。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说法,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它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肯定了变革的重要意义,主张自强不息,通过变革以完成功业。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系辞》肯定了“易与天地准”,认为《周易》及其筮法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模写,其根源在于自然界;同时认为易卦包罗万象,囊括了一切变化法则,它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将以箸求卦的过程理论化,实际涵含着宇宙生成论,对后来的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心。
至秦统一中国之后,其他的易理学说逐渐消亡,唯有《周易》和《易传》得以保留,到西汉以后,就将《周易》和《易传》合称为《易经》或《易》,并不断涌现出了诸多易学派别,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易经》的内容,使之成为一个包含了小到最基本的学术论点、治政方针,大到治国之策、宇宙之源的庞大的思想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生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对于这部书,评价主要有三个关键词:
(1)大道之源,(2)群经之首,(3)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有人认为《易经》是一本占卜算命的书,其思想也是一种迷信。对此,成中英指出,《易经》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占卜的书,更是中国古人试图掌握世界宇宙万物关系的智慧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厚重的人文精神。
成中英说,当今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但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会使人类一味地崇尚科学技术,最终异化为科技的奴隶。他认为,“经济发展需要道德精神,科技创新需要人文关怀。人之为人,需要自我理解与自我管理,也需要伦理与文化教育。”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人类欲望不断膨胀的时代,重提《周易》,重读孔子,犹如清泉入腹,醍醐灌顶,能够让人更清醒地认识自己。
成中英把儒家和谐概念划分成六个层次,就是太和、中和、人和、义和、协和、共和。成中英认为,在儒家看来,整个宇宙的“和”称之为“太和”;宇宙中事物本性的“和”为“中和”;以中和为基础,人心平气和称之为“人和”;讲道义,注重公共利益的分配为“义和”;在协调义和的过程中,国家达到和谐,为“协和”;整个大同世界的和谐为“共和”。因此,和谐是多维的,涉及人与自然中的很多种关系,实现它也就需要很多方面的关心、参与和担负责任。
成中英(Prof. Chung—Ying Cheng),1935年11月8日(农历9月29日)诞生于南京,祖籍湖北省阳新县。著名美籍华人学者、世界著名哲学家、著名管理哲学家,C管理理论创立人,被公认为是“第三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三位为余英时、刘述先、杜维明)。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现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作为海外儒学研究代表人物的成中英,长年致力于在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哲学。70年代曾为台大哲学系教授兼主任,自1983年起,执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同时兼任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他致力于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并做出巨大贡献,是《中国哲学季刊》的创立者和主编、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国际易经学会、中国哲学高级研究中心、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创立者和主席,国际中国管理与现代伦理文教基金会的奠基人。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并为《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倡导中国哲学现代化与世界化。
1978年主持“第一届国际中国哲学会议”,致力促进中西哲学的深入交流,弘扬中国思想文化。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长,“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常务理事,国际本体阐释学学会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名誉主席。国际中国哲学学会(现任荣誉会长),国际易经学会(现任主席),兼任英文中国哲学季刊总编辑。
元文化:
元文化-文化元典,“文化元典”是指在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指针的具有首创性、广阔性和深邃性的文化经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易》、《诗》、《书》、《礼》、《乐》、《春秋》等六经。与之相关的《老子》、《庄子》、《墨子》、《论语》、《孟子》、《孙子》等典籍,亦具有“元典”性质。
以《易经》太极、阴阳之理念为核心,寻找中华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