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易文化
《周易·系辞》上下

《系辞》   

  《易经》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就是理、象、数。《易经》不是光凭记忆的,有些必须要靠自己的聪明去思考、去探讨。学习《易经》,必须先把《系辞》上下传研究通了,那么你自己研究象数的钥匙就算拿到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通了《系辞》之后,对中国文化的根本,才真正有个认识;第三点,孔子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一切理论及学说的来源,也都搞清楚了。

——《系辞》,就是卦下面的文辞文句,凡是卦下面写的文句,就是系辞,例如乾,元、亨、利、贞,就是所系的辞,辞就是文辞,是加以文字的解释。系辞的汇总叫做《系传》,为孔子所作(卦爻下面的辞,为文王、周公所作)。孔子写的叫《系传》,有上下两篇,用现在的化来说就是论文或心得报告,孔子那时叫《系辞》。

——如果你非要说乾坤两卦是什么,那你就根本不宜学《易经》,也就永远不会通了,因为它们适用于任何方面,如乾可以表示天、男、金、头、健、刚、后面等,坤可以表示地、女、腹、土、顺、柔、前面等。

——《易经》的道理过去有所谓三易,就是交易、变易、简易。后来有人加上不易,宇宙万物有一个不变的理,就是不易。实际上,《易经》的道理是“交易”、“变易”。一切的变化都是从交互中来的,变化之中有交互、交互之中有变化,从变化交互中看到万物的复杂性。《易经》对问题的看法就是“变易”,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变易的道理懂得了,就知道“交易”才是万物发生的来源,非常简单。《易经》最高深的地方非常简单。《易经》的学问并不高深,因为它频繁,天地间万物万有的道理便都包藏在里边了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是泛指我们老祖宗有智慧、有道德、有成就的人,“圣人设卦”就是把一切自然现象,圣人用卦的代号标明假设出来,让我们观察这些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观察清楚之后,还要参看下面的文辞,即系辞,这样才能明白事物的吉凶变化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就是阴阳。物理世界中抽象的就叫阴阳,实质的就叫刚柔。刚就是阳,柔就是阴。像矛盾,事实上也是互相推荡的一种现象。就是《易经》所谓的象。它表示了这种变化的关系,说明了矛与盾的原理。譬如说我们用的电灯,开了开关我们只感觉它亮,不知道它随时都在变化。刚开始那一秒的电已经消耗了,它随时在消耗,随时在成长,随时在生灭,可是大家看不到这个变化,只看到电灯亮着,而《易经》已经看到这个变化,知道这个过程,所以它指出物理世界是“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学易者这两大原则一定要记住(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懂得了这两大原则后,就可以进一步学习《易经》了。

  观察自然现象,《系辞》告诉我们自然现象的涵义。拿佛学来说,自然现象中山河大地是无情的东西;一切众生,像我们这些有生命的人,是有情的东西。所以佛学呈众生为“有情”,是有灵性、有思想的;物质世界则是无情的东西,是没有思想的。“圣人设卦”,让我们观察到无情世界的现象,“系辞焉而明吉凶”。众生是哪里来的,也是宇宙物质世界的一种现象。“刚柔相推”,是两种正反质能相互推动,因而产生了有情世界的一切众生。假使这两大原则把握住了,知道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原理,你想卜卦算命的话就可以百算百准了。不过这中间也有它的笔画,是看时、空的大小来决定的。

《易经》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是一个变的原则。宇宙间没有不变的事,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东西。而且随时随地的在变,无一不变,也不可能不变。一等人领导变化;二等人把握变化;末等人跟着变化走。学习了《易经》,就知道变化的道理以及变化的必然性,绝大部分人都是跟着变化走的。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者,三极之道也。”这三个道理就是最高的人生哲学,也是政治哲学。人文世界的一切现象只有四种——吉、凶、悔、吝。

“悔”就文字看,就是后悔,其实它的真正含义就是佛经上讲的“烦恼”,这就是“悔”。佛经讲的烦恼不是痛苦,是开始时心里感到很烦,过久了感到不舒服,也不是痛,可是随时随地就是很不爽,很烦、很苦恼,也就是不高兴。一般人说的烦恼,就是《易经》的悔。

“吝”就是困难、悭吝。整个《易经》六十四卦只有吉、凶、悔、吝四个变化。四个之中只有一个吉是好的,其余三个成分都是坏的。悔吝是小凶,不是大凶,不好,也不是太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不动则已,一动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分是好的,四分之三都是坏的。

忧虞”,忧,就是忧愁、烦恼。虞,就是思虑。

——学习了《易经》之后,如何来判断一个问题呢?现在根据《易经·系传》孔子思想的原理,来告诉大家怎样才叫吉凶,那就是“失得之象也”,或者说“失得”两个字也可。什么叫变化?就是“进退之象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居,就是平常,意思是说一个人平平常常,所居就能够平安,心安理得。心安理得这四个字最初是在《易经》里边提到的,心安后那个道理——真理就自然产生出来了。

《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何以这样安排?它有它的原理,你懂得了这个原理,就懂得人生了。所谓“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孔子告诉我们学习《易经》的重点,每一爻下面所系——吊在那里的一句话,就是爻辞,这里边包括了大自然的物理哲学、人生哲学、政治哲学等等。”这两句话是孔子告诉我们学《易经》的好处:懂得了《易经》,我们便心里很安详,少烦恼、少痛苦,就是“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的道理。第二个问题就是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孔子说“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就是说学《易》不要那么严肃,可以很轻松的去研究爻辞,就这么简单。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观其象”,我们的人生,人与人接触,每天一起床,自己当天的运气自己知道,只要看自己的现象就知道了。观看现象之后,要再看看爻下面的辞句,几千年经验积累下来,其中含义,有个原理你自己要能找出来。“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我们人随时在动,只要念头动了,一动另一个象就来了,你观察这个变化,就懂得了《易经》“而玩其占”。占就是占卜,可以未卜先知,晓得这个事情如果照这样办,结果是什么样子;如果照那样办,结果又是什么样子,自己都已经知道了。也就是说,懂得了人生,自然就会达到未卜先知。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我们信仰宗教,请神帮忙,都没有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他力能够帮助你。人要怎样才能做到?靠自己,自助则天助。自己保佑自己,上帝才能保佑你,一切来自自力。唯有自己先站起来,自己帮助自己,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佑,唯有这样,才能得到他力。“自天佑之”这个天,就代表他力给你的感应。来自他力的一切,就叫感应;有感就有应,所以自己能够自力站起来,“自天佑之”,那么上天才能感应你。你自己如果站不起来,你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能走了,如果我放手了,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干了,只好让你永远躺在地上。所以人要能自助才能天助,能够自立自强的人,才能大吉大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已经》告诉我们:人生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一种外力都靠不住。

——什么叫算命?是星相学,是性命学。真正算命算得好的人,必须懂得中国的天文。看相算命叫做星相学,它的根据是科学的,是根据天文的变化来的。我们现在算命所用的甲子乙丑四柱,它是代表某一星座,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某一时候所放射的功能,这个功能影响了地球新生人类的生命。那么,地球人类在同一秒钟内出生的人有很多,难道他们的命运都一样吗?不一定,所以还要结合地区、地形等因素。算命命运百分之百的准确,最高也只有百分之九十九,因为那一份形而上的不可知无法计算。“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象、形,天上的现象、地上的形象,如八卦表示的八种现象,即乾卦表示天及天象,坤卦表示地及地形,兑卦表示海洋、江河、离卦表示日、火,震卦表示雷电,巽卦表示气流、空气,坎卦表示月亮、水,艮卦表示山等。

——通了《易经》之后,生命、命运可以自己改造,如何改造呢?很简单,那就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

神是没有方位的,无所不在也无所在。《易经》是没有固定方法的。易以什么为体呢?易以用为体。体在哪里看到?体在用上看到。无用就无体,体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所以说“神无方而易无体”。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择有功。有亲责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尊贵地卑下,这是由乾和坤的位次确定的;卑下高贵依次排列,尊贵低贱也就确定了;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规律,刚健和柔弱由此划分断明。人依共性聚在一起,物按类别相区分,吉祥和凶险由此产生。在天上形成不同的天象,在地形成不同的地貌,变化和发展显现。所以,刚柔(阴阳)相互摩擦交换,八个卦象相互上下交叠。用雷霆来鼓动它们,用风雨来滋润它们,日月交替运行,寒暑相继变换,乾(天)的规律就似男性的象征,坤(地)的规律就似女性的象征。天成为开始,地化育万物。天以平易显现智慧,地以简明显现功能。平易就容易被认识,简明就容易被遵循。容易认识就使人亲近,容易遵循就会有成就。亲近则可以长久,成就则可以光大。长久可以陶冶人的品德,光大可以成就人的功业。懂得了平易简明就理解了天地之间的道理,理解了天地之间的道理,成功就包含在它的里面了。

第二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者,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圣人设立卦画观察物象,加上解释的系辞,来判定事物的吉凶;刚爻与柔爻相互推衍而产生变化。因此,吉凶是失得的象征;悔吝是忧惧的象征;变化是进退的象征;刚柔是昼夜的象征;六爻的变化,对应着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变化规律。所以,君子平时安居处世的所依据的,就是《易》的卦爻次序;所喜爱揣摩的,是卦中的爻辞。所以,君子平时安居就观察卦象而揣摩爻辞,有所行动就观察卦爻的变化而揣摩占辞,所以君子能够得到上天的佑助,吉无不利。

第三章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大小,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彖辞,是说明卦象的;爻辞,是说明变化的;吉凶,是说明失得的;悔吝,是说明小的瑕疵的;无咎,是说明还是善于补救过失的。所以,贵贱的分列存在于所处的爻位,介定其大小存在于各卦之中,辨别吉凶存在于卦爻辞中,忧虑悔吝存在于吉凶之间的细微之处,戒惧无咎存在于悔过之中。所以,卦有阴阳大小,辞有凶险平易。卦爻辞,各有所指。

——“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悔吝,小的烦恼,问题有但不大;无咎,并不是没有问题,要真正达到没有毛病的话,就要“善于补过”,随时随地不断反省自己,这样才能无咎。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大小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这里最关键的是这个“位”字,例如一千个一样的烟灰缸,一个被皇帝用,这就烟灰缸就显得贵;一个被摆放在厕所里共用,这个就显得践。卦的大小也要看它的位在哪里。位对了就是大卦,不对就是小卦,譬如乾坤二卦 最大,但是如果乾坤二卦不当位的时候,一点用处都没有,还是小卦。

——吉凶表现于文字的思想,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平时我们用《易经》卜卦的时候,卦的下面往往会有一个忧或者悔、吝的解释语。假设我们做生意,碰到了忧,一定会很痛苦,碰到了悔吝,一定会烦恼或阻碍。这些忧、悔吝就绝对不可避免吗?不然,如果你研究《易经》,便会知道,遇到忧、悔吝的时候,是可以解决的,怎么解决?那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能行得正、行得直,坚守贞正,心里没有歪念头、坏主意,重视遇到忧烦、悔吝,心里坦荡荡,以平常心处之,那一切也就平安了。

《易经》“其介如石”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块石头巍巍然的站在那里,这种顶天立地的精神,就叫“其介如石”。孔子说“忧悔吝者存乎介”,介就是一个人顶天立地的站在那里,行得正、坐得稳、一切作正念、最好的存心,当你遇到最痛苦、最麻烦的事时,自然也就逢凶化吉了。

——“辞也者,各指其所之”。这里的这个之,一般古文的概念中是一个虚字,所谓“之乎者也”。但这里却是一个实体字,不是虚字。之者至也,是指到达了那里。如我们有手去拿毛巾,摸到了毛巾的时候,就是手之所之,之就是到。例如《易经》里经常出现一个名词“卦之”,就说明了这个卦包含的意义。“所之”是到达了某一境界。

第四章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墩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道与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仰首以观察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道幽明变化的原故,事物从开始到终结,因此知道死生的道理。精气聚合而生成物,气散导致事物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易道与天地相似,所以不违背天地的规律;知道天下万物而以其道成就万物,所以不会有过失;遍行而不停留,顺应天道,知晓性命之理,所以不会忧愁;安居乐土敦厚仁慈,所以能爱民。笼罩天地变化不过十二时辰而已,承载万物细微而不遗漏,通达昼夜之道而极其睿智,所以阴阳神妙变化不定而易道变化亦不定。

  ——《易经》这部书,在我们中华文化的地位,有几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哲学或者的哲学”。是最高思想,四书五经等一切中华文化思想,都来自《易经》。孔子研究《易经》的心得报告有几个要点:第一,《周易》的学问法则,是宇宙万事万物一切学问的法则,“易与天地准。” 不论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是以此为法则。天地之准是宇宙间最高标准,最高的逻辑,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如果要问《易经》是怎样的一门学问?答案是:“弥纶天地之道”的学问。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一切法则,都在它的范围之中了。第二,我们的祖先先画八卦,创造《易经》的学问,是科学的,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并且经过数千年或更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而研究发明的。

  真正学了《易经》之后,要明白“曲成万物而不遗”。宇宙间的一切是没有直线的,所谓直线就是把曲线切断,加上一些人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做人做事都要讲究艺术,不要直来直去,可以转个弯,例如骂人,你说他是混蛋,他一定会不乐意,而如果你说我们都是混蛋,那么他就没有话说了。老子说“曲则全”,一走曲线就一切圆满了。

第五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法地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阴一阳互变叫做道,禀受其道的,叫做善;顺承其道的,叫做性。仁者看见道便称为仁,智者看见道便称为智,常人经常用“道”却不知道“道”,所以君子之道已经很少见了。显现道的仁德于外,潜藏道的功用于内,鼓动万物生长而不与圣人同忧,造就万物的盛德大业完备至极啊!富有叫做大业,日新叫做盛德,阴阳变化生生不息叫做易,成就天象为乾,效法地形为坤,穷极蓍草之数预测知道未来叫做占,通达变化叫做事,阴阳变化不可预测叫做神。

——《易经》究竟讲什么?孔子的答案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仁慈的人了解了这个道,“仁者见之”,这个见之就是观念,他的观念就是仁。

所以孔子讲仁,孟子讲义,墨子讲兼爱,耶稣讲博爱,佛讲慈悲,儒家讲仁、义、道、德,都是名称的不同、观点的不同。这里的“百姓”是指一般人类,拿佛家来讲就是一切众生、一切生命。

我们了解了《易经》的象数,它是从十个方面来看问题的,从一个卦象反复错综来观察分析,所见就自然不同。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喜欢搞学问的人,他了解了这个道就叫智,智慧的智。但是由于个人观点的不同,其所见也就不同了。总而言之,天下这个道在哪里?套用西方宗教家说的:上帝在什么地方?上帝无所在、无所不在。拿佛家来讲,就是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就在这里,在你心中,不在外面。在道家来讲,道即是心,心即是道。不过这个心,不是我们人心的心,也不是思想这个心。这个心必须思想都宁静了,无喜也无悲、无善也无恶、无是也无非,寂然不动的那个心之体,那就是道。可是道在哪里呢?道是不可知不可见的。在用上能见其体,在体上不能见其用,一归到“体”,“用”就宁静了。

所以,孔子说,我们的生命在用中,我们天天在用道,而自己却见不到“道”。“百姓日用而不知。”因为道太近了,道在哪里?就在你那里,不在上帝那里、不在佛那里、不在菩萨那里、不在老师那里,就在你那里,在你心中。心在哪里?不是这个心,也不是这个脑子,你在哪里就是在哪里。可是人不懂。“故君子之道鲜矣”。因此,孔子那个时侯的报告就说:得道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呢?因为要想懂,但没有这个智慧。

子思在《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易经》上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一般人本来就在道中,却不自知,还要拼命去求道。所以《中庸》上讲:“虽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这两句话实在很难懂。明朝末年的密云禅师,打柴出身,没有读过书,后来悟了道,无所不通。当时,有位大学问家问密云禅师这两句话怎么解释?密云禅师说:“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知;圣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密云禅师解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也就是上面所讲的“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的最好解释。他的意思是说:得道的人固然有道,但是一切众生都有道;普通人也有道,只不过普通人没有见到道,不明白这个道;得了道的圣人当然也有道,但是得了道的圣人以为自己得了道,那就是个凡夫,不是圣人了。得了道的人跟普通人一样,并没有一个道的境界。所以具足凡夫法,可惜凡夫不能自己知道,具足圣人法,圣人也绝对自己不执著它。圣人如果自己执著得了道,那他就是凡夫,不是圣人,不是得道 的人了。一个普通人如果一下子明白了道,他也立刻变成圣人了。

“生生之谓易”这一句话最重要。中西文化的不同点,可以从《易经》文化“生生”两个字中看出来,《易经》的道理是生生。一切宗教都是站在死的一头看人生,所以看人生都是悲观的,看世界也是悲惨的。只有我们《易经》的文化,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过了十二个时辰,太阳又从东方升起来了,这是生生不已,永远在成长……所以我们说,倒霉的人,他的运气就要来了,为什么?因为“生生之谓易”,倒霉过后就是好运,这是循环的道理。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法地之谓坤”这三句话可以体会出这个本体的功能、道的功能了。道的功能永远生生不已,这就是易的作用,这是第一层功能;“成象之谓乾。”乾代表天,构成了第一个现象,所谓天就是太空、虚空的整个现象,包括天体上的太阳、月亮、星辰系统等,这是第二层功能;“效法之谓地”。跟着天体的法则形成这个地球,才有了我们人类世界的乾坤,这是第三层功能。这也就是老子思想根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即所谓的生生不已。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个名称,是假设的,不可见、不可知、不可说的。道在哪里可以见到呢?“藏诸用”,在用上见到它的体,那么什么是它的用呢?“生生之谓易”,道永远是生生不已的。

《易经》包含了五大学问:理、象、数、变、通。理是哲学的,象数是科学的,变通是机。比如看到讲台、黑板、桌子、椅子就知道是上课或开会等(象);看地方的大小及桌子椅子的数量就可以知道大概有多少人参加(数)。通变与变通不同,通变是要能够先通达了变通的道理,再去领导变,这是第一等人,这等人知道未来是怎么变的,要当它还没有变的时候,先领导它来变。第二等人是应变,社会开始变了,便把我机会来改变,这就是应变。第三等人是跟着变来变,一般普通人就是如此。

宇宙万事万物一定要变,在将变未变之间,把握住这个机会,因势利导,才是第一等智慧,这就叫通变之谓事”。

什么叫做神?“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个神不是上帝那个神,而是抽象的,不可知的。抚恤中讲“不可思议”(不可推测),就是不可想象、不可以去研究、不可以去讨论的。这个不可思议,就是神的道理,“阴阳不测之谓神”。

这一章开始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最后的结论是“阴阳不测之谓神”。所以阴阳是讲用 的一面,它的本体(道体)既没有阴,也没有阳,可以说阴阳中和了的那个状态,这就是道。

《系传》研究《易经》,讲到人生哲学同物理的关系,把《易经》的法则用之于人生、用之于占卜,这是第五章的精要之处。 

第六章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僻,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道宽广盛大,要说它远,就像一个圆圈一样向前扩充,无所穷止,没有边际,要说它近,就像在你的眼前宁静而方正。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易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要说天地之间则则万物具备,无所不包。这乾,安静时则专心静止,动起来则大而直,所以大生万物。这坤,安静时像鼻子吸气,动起来则像张开一样,所以广生万物。易道广大可以与天地相配合,变化通达可以与四时相配合,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易道简约的善性可以与至大的德行相配合。

第七章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孔子说:“易,其道至极!易道,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智慧崇高礼仪谦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设定位置,而易道运行于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阴阳)道义之门。”

第八章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从而比拟其各种形状容貌,象征其事物所宜,所以叫做卦象。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从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以行其典章礼仪,并附系辞以断其吉凶,所以叫做爻。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厌恶,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比拟后发表言论,仿效而后行动,通过比拟效仿成就其变化。“鹤在树荫下鸣叫,其子应和,我有好酒,我与你共享”。孔子说:“君子居于室,出其言善,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况且近处呢?君子居于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况且近处呢!言语出于自身,影响于民,行动发生在近处,而显现于远处。言行,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枢机)。枢机一旦发动,则影响着荣辱变化。言行,君子之所以用其惊天动地,怎么可以不慎重呢?”“和同于人,先嚎哭,后来笑”。孔子说:“君子之道,或行动或安居,或沉默或言语,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断金,同心的言语,气味相投香如兰草。”

第九章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初六,用白色茅草铺垫在地上摆设祭品,没有咎害。”孔子说:“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铺垫以示其敬意,还能有什么咎害呢?已经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但作用重大,能谨慎的用这套礼数行事,就不会有所失了。”“君子有功劳而谦虚不夸耀,并能保持到最后,一定会吉祥”。孔子说:“有功劳而不夸耀,有功绩而不贪得,太厚道了。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于下人。德讲究要盛大,礼讲究要恭敬,所谓谦,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啊。” “龙飞过高则有悔”。 孔子说:“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贤人在下位而无所辅助,所以一旦行动就会有悔吝。”“不出门户庭院,无咎害。”孔子说:“祸乱的产生,主要是言语讲话造成的。国君言语不机密,就会失去大臣;大臣言语不机密,就会有杀身之祸;事情刚开始不机密,就会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谨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孔子说:“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盗寇吧!”《易》说:“肩背着货物乘车,以至招来盗寇打劫。”肩背着货物,是小人做的事情。车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车乘,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对上傲慢对下暴虐,盗寇想来讨伐。财富懒于收藏等于是教盗寇来抢夺,打扮妖艳等于是教他人来邪淫。《易》说:“‘以肩负物而又乘车,招致了盗寇’,说的是自己招来盗寇。”

第十章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以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神之所为乎?”

天数一,地数二;天数三,地数四;天数五,地数六;天数七,地数八;天数九,地数十。天数五位,地数五位,天地之数各有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天数和为二十五,地数和为三十。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此所以生成蓍草变化而通行天地鬼神的原因。

借用蓍草演算天地之数是五十,实际用四十九根,将这四十九根蓍草一分为二,以象两仪。从右手策中任取一根,置于左手小指间,以象天地人三才。左右之策以四根为一组以象征四时。归置左右手所余之数于手指之间以象余日而成闰月。五年中有两次闰月,所以再一次归余策于手指间,而后经三变而成卦的一爻。乾卦策数为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乾坤两卦的策数共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三百六十天。《周易》上下两篇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正好与万物之数相当。所以经过四道程序的经营而成《易》卦一爻,十八次变化而成一卦,九次变化出八经卦为小成,再引申其义,触类旁通而增长,天下所能之事皆无所遗了!显明易道,神化德行,所以入行宾主饮酒应对之礼,可以佑助神化之功。孔子说:“通晓阴阳变化之道的,可怕一定知道‘神’的功用吧!”

注释:策:古人称蓍草根数为策,一根即一策。乾卦六爻,每一爻经十八变之后,皆得36策,故六爻之策为:36×6=216(策)。同样,坤卦六爻,每一卦经十八变皆得24策,故六爻之策为:24×6=144(策)。乾坤两卦策数相加,即216+144=360,相当于一年360天。《周易》上下两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阳爻192,阴爻为192。

若阳爻为老阳,阴爻为老阴,则:

36×192=6912;  24×192=4608

所以4608+6912=11520策;

若阳爻为少阳,阴爻为少阴,则:

32×192=6144;   28×192=5376,

所以6144+5376=11520策。】

第十一章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者,此之谓也。

《周易》包含有圣人之道四条:用以讲说的崇尚卦爻辞,用以指导行动的崇尚卦变,用以制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用以卜筮预测的崇尚占问,所以君子将要有所作为,要有所行动,求问于《周易》后才知道吉凶。蓍草受人之命答疑如应声之响,不管远近幽深,皆知未来的事物变化。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精微,何以能至于此?三才五位的变化,错综蓍数而成卦。通达其变化,就可以成就天下万物的文彩,极尽其蓍数,就可以定天下万物之象,若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变化,谁能达到这种地步?《周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悟而能通晓天下之事。若不是天下事物变化至极神妙,谁能至于此种地步?《周易》这套道理,乃是圣人之所以穷极其深奥,研尽其几微所在。因为深奥,所以能通晓天下的心志;因为几微,所以能确定天下的事物;因为神妙,所以它不急却极其迅速,不必行动而已经到达。孔子说:“《周易》中包含圣人之道四条,就是这个意思。”

第十二章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神,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孔子说:“这《周易》为何而作?《周易》揭示事物本质而成就事业,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如此而已”。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业,决断天下的疑惑。因此,蓍占的所得在于效法天圆故能神妙,易道的所得在于效法地方故能隐藏智慧,六爻之义在于以其变化而告吉凶。圣人以此自娱其心,退藏于隐密之处,吉凶与庶民共济,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其智慧可以蕴藏过去,谁能达到如此地步?只有古代聪明智慧神武而又不假杀伐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明了天道而访察民事,因而兴创神物(占筮)而先于民用之。圣人以此斋戒身心,以神化明示他的品德。所以闭户叫做坤,开户叫做乾,一闭一开叫做变,往来不穷叫做叫做通。现的为象,取其形的就是器,裁制而用的叫做法,利用门户出入,民众都叫做神。

第十三章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通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图出,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所以《周易》中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可以推断吉凶,吉凶成就大业。所以效法而成象莫过于天地,变化通达莫过于四季,悬垂其象而显著明示莫过于日月,崇尚高大莫过于富足尊贵,具备天下之物而致其用,创立与成就器物,以利天下之民,莫过于圣人;探寻事物繁杂,探索事物几微,钩取深奥推至远大,以断定天下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莫过于蓍龟,所以天生蓍龟神物,圣人效法它;天地变化,圣人效法它;天垂示象(日月星),显示吉凶,圣人效法它;黄河出图,圣人效法它;故《周易》有这四象,昭示其义,系以文辞,所以告人,确定吉凶,赖以推断。《周易》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孔子说:“佑,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诚信,履行诚信而是思于顺天,又崇尚圣贤,所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第十四章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道,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棋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孔子说:“文字不能写尽言语所能表达的意思,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么,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孔子说:“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变动阴阳爻使之通达,以穷尽天下之利,起动蓍草变化以穷尽其神妙。”乾坤,大概是《易》的渊源吧!乾坤阴阳分布排列,而《易》就立于其中了。乾坤毁灭,则无以显现《易》,《易》不可现则乾坤也许几乎止息了,所以,形体以上而不可见的叫做道,形体以下而可见的叫做器,阴阳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做变,阴阳推移往来运动的叫做通,将《易》的作用施加于天下民众的,叫做事业,所以,这卦象,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这就是卦象。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动,因而观察其会合变通,以推行其典章礼仪,附上爻辞以推断吉凶,这就是爻。极尽天下繁杂事物的,依存于卦象;鼓动天下变动的,依附于爻辞;阴阳转化裁成万物的,依赖于卦变;阴阳推移运动的,依存于变通;蓍占神妙而能显示吉凶的,依存于人;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语而致诚信,依存于德行的感召。

《系辞》   

第一章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辞见乎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八卦布列成位,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又将八卦相重,六爻亦包在含其中了;阴阳刚柔爻画相互推移,变动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系上文辞而明示,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吉凶悔吝,产生于爻动;刚柔,是立卦的根本;变通,取义于卦爻之时;吉凶,以正而取胜;天地之道,以正而能观瞻;日月之道,以正而得光明;天下之动,以正而归于一。乾,高大而示人平易;坤,卑下而示人简从。爻,仿效于此;卦象,取象于此。爻象发动于蓍占内,吉凶显现于蓍占外,建功立业显现于知变。圣人的情感体现于卦爻之辞。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育,圣人最大的宝物是权位。如何守住权位,是行仁政;如何聚合众人,是用财富。而管理财物,匡正言辞,禁止民众为非作歹的是义。

第二章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皇帝、姚、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古包牺氏称王于天下,仰首以观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观察鸟兽的花纹与大地相适宜,近取象于自身,远取象于万物,于是开始创制八卦,藉以通达神明的德行,以类比万物的情状。包羲氏结绳而制作网罗,用来猎兽捕鱼,这大概取象于《离》卦。包羲氏死后,神农氏开始,砍削木头做成了耜,弯曲木头制成了耒,用耒耜耕种的便利,以教天下百姓,这大概取象于《益》卦。以中午作为集市的时间,招致天下民众,聚集天下货物,相互交换而归,为自己获得所需要的物质,这大概取象于《噬嗑》卦。神农氏死后,皇帝、姚、舜氏开始,通达其变革,使百姓不倦怠,神奇而化育,使民众相适应。易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又重新通达,通达才可以长久,所以有来自上天的保佑,吉无不利。皇帝、姚、舜氏垂示衣裳之用而天下大治,大概取象于《乾》《坤》二卦。凿空木头以成舟船,剡削木头以成桨楫,舟楫的便利在于渡涉不通的江河,直至远方,以便利与天下,这大概取象于《涣》卦。乘驾牛马,负载重物至于远方,以便利天下,这大概取象于《随》卦。设置多重门打挷巡夜,以防盗寇,这大概取象于《豫》卦。断削木头作为杵,挖掘地面作为臼,杵臼的好处,万民受益,这大概取象于《小过》卦。弯曲木头加弦而为弓,削木以为箭,弓箭的好处,可以威服天下,这大概取象于《睽》卦。上古时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于野外,后世的人改用宫室,宫室上有栋梁,下有檐宇,以防御风雪,这大概取象于《大壮》卦。古时丧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尸,埋葬于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坟墓,不植树为标记,丧期也没有定数,后世人改用棺椁下葬,这大概取象于《大过》卦。上古用结绳记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文字,改变了人们记事的方法,百官以来处理政务,万民用来察考事情,这大概取象于《夬》卦。

第三章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所以《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彖辞,是裁断一卦之义的。爻,是效法天下万物变动的,因此吉凶产生而悔吝显出。

第四章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何故也?阳卦奇,阴卦偶数。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阳卦多阴爻,阴卦多阳爻。原因何在?阳卦以奇(一阳)为主,阴卦以偶(一阴)为主。它的德行如何?阳卦一个国君而两个臣民(二民事一君),是君子之道;阴卦两个国君而一个臣民(一民兼事二主),这是小人之道。

第五章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周易》说:“往来心意不定,朋友顺从你的想法”。孔子说:“天下有什么可以思索?有什么可以忧虑的呢?天下万物本同归于一而道路各异,虽归之于一,但有百般思虑。日去则月来,月去则日来,日月来去相互推移而光明产生。寒去则暑来,暑去则寒来,寒来暑往相互推移而一岁形成。往,意味着屈缩;来,意味着伸展。屈伸相互感应而功利生成。尺蠖屈缩,是为了伸展。龙蛇蛰伏,以保存其身。精义能入于神,方可致力于运用。宜于运用以安居其身,方可增崇其德,超过这些以求往,则有所不知,能穷尽神道,知晓变化,这才是德行隆盛的表现”。《周易》说:“被石头所困,又有蒺藜占据,入于宫室而看不到妻子,凶。”孔子说:“不该遭受危困的事却受到了危困,其名必受辱,不该占据的而去占据,其身必有危险。既羞辱又有危险,死期将至,妻子还能见到吗?”《周易》说:“公在高墙上舌射中了隼鸟,获得它没有什么不利”。孔子说:“隼,是禽鸟;弓矢,是射鸟的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时机而动,哪有什么不利的?行动沉着而不急,所以出手而有收获,是说具备了现成的器具然后行动。”

【君子应做到具备真本事(做事行动的能力)而且不外露,等待恰当的时机而采取行动,还有什么不利呢?行动沉着周密、稳重不急,所以这样行动会有所收获,具备了行动的能力然后才能行动。

一个人要成功一件事业,第一是非要有自己的本事不可。有了学问,有了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而且,这学问或能力还要深藏不露,不要轻易表露出来;第二是待时而动、把握住机会;第三是全面周到。——南怀瑾

启示——要成就一番事业,先要问问自己本身的条件够不够

第六章

  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  子曰:“德薄而为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任也。”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如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袛悔,元吉。”“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与之,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孔子说:“小人不知道羞耻不明了仁义,不使他畏惧不会有义举,不见到功利不能劝勉他做好事,不用刑威就不能惩罚制服他,小的惩罚会使他受到大的戒惧,以致其不犯大错,这是小人的福气。所以《周易》说:‘脚上刑具掩盖了脚趾,无咎’,就是这个道理。善事不积累,不足以成名;恶事不积累,不足以灭身。小人将小的善事视为无益而不去做,将小的恶事视为无伤害而去做。所以恶行积累到无法掩盖,罪大恶极而不可解脱。《周易》说:‘荷载刑具,掩盖了耳朵,凶。’”孔子说:“倾覆的危险,是由于只想安居其位所致;灭亡,是由于只想保全生存所致;祸乱,是由于治世引发。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险(居安思危),生存不忘灭亡,太平治世而不忘祸乱,只有这样自身平安而国家可以保全。”《周易》说:“将要灭亡,将要灭亡,系于苞桑”。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受惩罚的。”《周易》说:“鼎足折断,把王公的八珍粥倒出了,沾濡了四周,凶。这是说,不能胜其任”。孔子说:“能知晓事理的几微,大概是神吧?君子与上相交不谄媚,与下相交不渎慢,这算是知晓几微了。几,是事物变化的细微,吉的先现,君子见几微而行动,不待终日。《周易》说:“坚如磐石,不待终日,守正则吉”。坚贞如同磐石,宁可守正终日,其决断可以明识了!君子知几微知彰著,知柔顺知刚健,因而万众仰慕。”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大概快知晓几微了吧,有不善的事未尝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说:“离开不远就返回,没有悔恨,非常吉祥。”天地二气附着交感,万物化育而成,男女构精交合,万物繁育衍生。《周易》说:“三人同行,则损去一人;一人独行,则得到友人。”说的是合二而归致于一。孔子说:“君子先安定下自身之后才可以行动,平易(平静)其心之后才可以说话,与人确定交情之后才可以有所求(交情不到不可以有所求),君子修行到这三种德行才能算全面。身处危难而行动,则民众不助。面临恐惧才说话,则民众不响应。没有交情而有所求,则民众不会帮助。不帮助,则伤害的事情就来了。《周易》说:‘得不到增益,或许会受到攻击,立心而不恒,有凶险(没有恒心,必然凶险)。’”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是孔子的名言,也是中国文化的中心,非常重要。】

  【孔子说:“德行浅薄而位处尊贵,才智低下而图谋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负重任,很少有不受惩罚的。”

——告诫:此为一个人不能犯的三个错误。

——体悟:古语: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

第七章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哀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孔子说:“乾坤,是《周易》的门户吧?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交合其德,刚柔(爻画)就有了形体,以体现天地所为,以通达神明的德性。其卦取名似杂乱不一,但不越份,推考卦名各类,大概是衰世时人的意识吧。”《周易》彰明往事而察知来事,而使微者显著阐明幽隐,开启卦之义,使名实相符,以辨物象。正定卦爻言辞,赋上吉凶占断之辞使之完备。卦取名小,它所象征的事类广大,所寓含的旨意深远。所系的卦爻之辞有文采,它的言语隐晦而又合乎中理,它所论述的事情既明显而又深藏内涵,总是从两个方面去济助民众行为,以明确失得的报应。

第八章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周易》的成书,大概是中古时代吧。作《周易》的人,大概充满着忧患意识吧!所以《履》,这是德性的基础;《谦》,是把握德性的柄;《复》,是德性的根本;《恒》,是德性的修固;《损》是德性的修养;《益》,是德性的宽裕;《困》,是德性的辨别;《井》,是育德之地;《巽》,是对德的裁断。《履》,和悦而践行;《谦》,尊让而光大;《复》,微小而能识辨于物;《恒》,遇事杂乱恒守而不厌倦;《损》是减损私欲起初难而以后易;《益》,增长宽裕而不夸耀;《困》,穷困而能通达;《井》,居其所而迁养民众;《巽》,称量事物隐藏而不露。《履》以和而行事,《谦》以制定礼仪,《复》可以自知,《恒》以守恒一德,《损》以远离灾害,《益》以兴隆其利,《困》可以减少怨尤,《井》养民辨其义,《巽》可以申命行权。

第九章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周易》这部书,不可疏远,它所体现的道,经常变迁,变动而不固定,周流于卦的六位,或上或下无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易,不可当成不变法则,唯有随爻之变而有所生成之卦,其阴阳屈伸往来皆有法度,在外在内而使之畏惧,又明示忧患的原故,虽没有师保教导,但如同在父母身边。起初若依循卦爻之辞而揆度其道义,(则《易》)也有典常可寻,若不是圣人(阐明此道),易道不会凭空流行于世。

《易经》这本书,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会适合我们的人生,也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它的范围,换言之,它就在我们的身旁,是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最切近、关系密切的学问。所以懂得了《易经》的道理,也就懂得了宇宙的法则随时都在变,尤其是我们做人做事,要懂得“变动不居”,因为宇宙万物随着时间、空间而变化,一切现象都在变化,包括上下、四方,故而我们要学会识变、适变。(六虚:就是上下、四方)。或上或下没有常规,阳刚阴柔相互变化,不可当成固定不变法则,要唯变所适——南怀瑾

一出一进有一定的法则,宇宙万物随时在变,但是变是有法则的,不是乱变。在变的过程中,外在、内在都要明了,一旦大意很可能就会出问题,实际上人随时都在忧患之中,所以随时都要戒慎恐惧、随时都要防范于未然。《易经》这门学问并不是宗教、哲学、科学,但是它又是宗教、哲学、科学,同佛学的最高处有相通之处。没有人随时随地可以保护你或者指导你,一切只能靠自己,要时时刻刻知道忧患恐惧,如临父母,就像随时随地都在父母身边一样那样的恭敬、那样的戒惧。关于《易经》的判断事务,不一定非要用卜卦的方式,《易经》实际上告诉我们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本身就在卦中,乃至一举一动都在卦中、都在变化——开始这卦一动,“率其辞而揆其方”,参看研究它的卦辞、象辞、爻辞就可以猜测知道方法、方向,咋看它是不定的,实际上它有典常可寻。若不是圣人阐明此道,易道不会凭空流行于世。——南怀瑾】

第十章

  《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辞拟之,卒成之终。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

《周易》这部书,推原求末,以为体。六爻(阴阳)错杂,代表不同时间的事物,其初爻象征事物的开端难以知晓,到了最后的上爻,象征事物的终结,这时事物已经明了,容易知晓,因为初爻、上爻是卦的始末。初爻之辞拟成事物开端,上爻之辞象征事物最后形成。如果杂糅代表不同事物的爻,撰述阴阳刚柔的德性,辨别其是与非,则非中间四爻不算完备。噫,亦要存亡吉凶,则观其象就可以知道。智者观其彖辞,则理解就可以超过一半。二爻与四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所以它们的吉凶善恶也不同,二爻多善誉,四爻多危惧,因为四爻接近五爻君位。阴柔之道本不利于远离五爻君位,二爻远离五爻君位,其大要归于无咎,是以柔居中的原故。三爻与五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凶险,五爻多功绩,这是位之贵贱等级造成的。(二爻用阴柔),三五阳位若阴柔处之则危险,而以阳刚则能取胜。

【孔子说:《周易》这部书看起来像很复杂 的样子,实际上很简单。从开始到最后就是一个“因果”。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因果,有这样开始就会有这样的结果。它所指的是人生,是宇宙,可以摸得到,是可以证实、可以研究的。怎么研究,那就是要看六爻的变动。六爻的变动是错综复杂的,六爻随时相杂——南怀瑾】

 第十一章

  《易》之为书,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无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

《周易》这部书,广大而完备,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备天地人三才而两两相重,所以成为一卦六画。六画不是别的,是三才之道。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等级,故称为物(阴阳),阴阳相杂,故称为文彩。阴阳两爻不当位,所以吉凶就产生了。

第十二章

  《易》之兴也,当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王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周易》成书最兴盛的当是商代末期,周代德业隆盛之时,即殷末殷朝末年、周朝革命的时候。说的多是文王与纣王的事情吧(文王被拘于羑里期间),所以《周易》含有很多危惧之辞,辞句句句都是真话,实实在在的直言,其辞由危惧变得平易,(正面的道理是要使天下变得太平),由平易变得倾覆(天下太平就要防止倾覆)。《周易》卦爻辞中所蕴含的道理十分博大,万物皆具备其中而无所遗弃,卦爻辞中的这种危惧一直贯穿《周易》的始终,其大要归于无咎,这就是《周易》的道理。

第十三章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详。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桠;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乾,天下它最刚健,其德性永远平易,却告知易中有险;坤,天下它最柔顺,其德性是永远简约,却告知简中有阻。(易简之理)能愉悦人心,研究其忧虑,判定天下的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所以知变化而有所为,吉庆的事情有福祥之兆。观卦象可以知道器物的制作,筮占可以预知未来。天地设立自己的位置,圣人(效此)而成就天地的功能。人的智谋与(卜筮所现)鬼神的智谋,百姓也能参与谋事。八卦以卦象告知,卦爻辞以实情说明。刚柔(爻画)互相杂居,而吉凶可以显现。爻的变动是以利表达,吉凶随爻实情而变迁,所以爱与恶相互攻击,而吉凶生成。(爻的)远(应)与近(比)相互取舍,而悔吝产生,真情与虚伪相互感应,于是利与害产生。凡《周易》所论的情感,(两爻)相近比而不相得则必有凶,或者有伤害,悔恨且有吝难。将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辞惭愧躲闪;心中有疑惑的人,他的言辞枝分不一;好人的言辞很少,浮躁的人言辞很多;诬陷好人的言辞浮游不定;丧失操守的人言辞屈服。

乾,天下之至健,其德行是“恒易”(恒:永远;易:简易、变易、不易)但也必须知道“易”中有险。坤,天下之至顺,其德行是“恒简”(简:简易、简单、简明)但也必须知道“简”中有阻。“易简”之理能愉悦人心,能研究诸侯之忧虑,判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的勤勤勉勉者。所以懂得了变、化、云、为的道理(变、化、言、行为的道理),就会到处有吉祥,万事顺利。观卦象可以知道器物的制作,占筮就可以预知未来。天地设立自己的位置,圣人效法此成就能事,人的智谋与占筮所现的智谋,一般人也能参与谋事八卦以卦象告知,卦爻辞以实情说明,刚柔(爻画)互相杂居,而吉凶可以显现。爻的变动是以利表达,吉凶随爻实情而变迁,所以爱与恶相互攻击而吉凶生成,爻的远(应)与近(比)相互取舍而悔吝产生,真情与虚伪相互感应,于是利于害产生。

凡是《周易》所论的情感,两爻相近比而不相得则必有凶,或者有伤害、悔吝。

将要背叛的人,听他讲话的声音就知道了,他的言辞惭愧躲闪,他的话虽然讲得好听,但语气里一定会有许多歉然,随时都有惭愧之意流露出来。古人说:“心不负人,面无愧色”,当他想要背叛你的时候,言行都有亏欠之意,无论如何都掩饰不了;心中有疑惑的人,他的言辞枝分不一,就是说他讲的话是“枝叶”,即不谈正题,讲了半天,说了很多理由,真正的事情没有说出来,永远不做正面回答。有修为的人,他的话很少,多是沉默寡言,很少讲话,要讲话一定简单明了。(话多的人,不管他的命有多好,也已经被他叽叽喳喳完了)。粗糙的人话多,而且他说了半天却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诬陷别人的人,他讲的话游移不定,多在两可之间,你问他是真的吗?他会说我听人家说的,你说靠不住,他又会说但是、不过、恐怕、说不定……一大堆,总之,似是而非,欲加人罪而不负责任的游移其辞。丧失操守的人,言辞屈服,说话没有立场,问他话时,他总是支支吾吾,理不直,气不壮,唯唯诺诺的样子——南怀瑾


上一篇:《周易·文言传》     下一篇:《周易》的内容